2000年之前,香河三中曾是一所校址远离县城,教学设备、学生水平、师资力量都比较薄弱的普通中学。在三中任教的苏金陵老师怀着一颗热爱党,热爱教育事业的决心,多次谢绝重点中学的邀请,几次放弃进城工作的机会。她深知普通中学一样肩负着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重任。是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给了她在教育战线上报效祖国的机会,而苏金陵也没有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孩子们的希望,在平凡的三尺讲台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她把对教育工作诚挚的追求,溶解到对学生执着的爱,用爱心谱写了心中的梦想。
(一)
苏金陵把对学生执着的爱,作为自己教学实践的座右铭,最终让每一个学生面前都有一条成才之路。她的学生周海滨、杨成祥都曾是成绩较差的后进生,苏金陵通过家访深知这些学生淳朴、善良、有上进心,本质是好的,如果精心培养,一定能成为有用之材。经过苏金陵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激发了这些学生的理想风帆,加上他们刻苦钻研,发奋读书,分别取得了可喜成绩,一个考入了四川大学日语系,一个迈入了飞行学院的大门。有一个学生因父亲去世,家中生活困难,失去了求学的信心。苏老师一方面做家长的工作,一方面向学校反映情况,减免了他的学费。这个学生经过刻苦学习,考入了大学,后成为美化城市的园艺师。
(二)
对学生执着的爱,使苏金陵忘记了苦累与病痛。她家离学校有五、六里远的泥泞土路,二十多年来无论是寒风刺骨的冬日,还是大雨倾盆的夏天;无论是身披风雪,或者浑身被雨水淋透,她都准时出现在三尺讲台上。数学课依旧是那样的精彩,课堂效果反而是分外的好。为了晚上能到学校给学生做晚自习辅导,苏金陵在青纱帐里不知走过多少担惊受怕的夜路,也不知跌过多少跤。有一次左腿被摔伤,半月板破裂,膝盖积水,医生让她至少休息四周,想到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苏金陵咬牙强忍疼痛凭一条腿蹬车到校,始终没有耽误过学生一节课。
对学生执着的爱,让苏金陵不愿意离开三尺讲台。她每周至少担任高三年级十二节课,最多达二十节。苏金陵上有老,下有小,既要工作,又要照顾一家老小。二十多年里,苏金陵家中两次盖房,她都没耽误过一节课。七十多岁的公公两次患胃穿孔,八十多岁的老父亲大腿骨折,老母亲患脑出血住院,她都没能到床前尽孝。在苏老师和同事的共同努力下,香河三中的数学成绩在高考中多次获廊坊市同类学校第一名。
(三)
上世纪90年代后期,在上级政策的指导下,普通中学可以试办“职业班”,高中毕业生可以报考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为国家培养高等技术人才,苏金陵意识到这是普通中学必走的一条光明大道。办“职业班”谈何容易?困难重重,师资匮乏、教材短缺、实习场地和实习器材更无从谈起。普通中学从师资、生源、教学设备都不能与重点中学抗衡,许多农村学生因种种原因都会在理工科大学面前望而却步。但是他们完全可以参加“职高”考试,迈入高职大门,成为国家工农业发展的高等技术人员。苏金陵一方面在师生中统一思想,做好宣传动员工作,另一方面亲自参加师资招聘和课程安排,实习工厂的寻找……。一个“建筑班”,一个“机械班”在重重困难中成立了。60多名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在当年的高考中,职业班有半数以上的学生迈进了高等技术院校的大门。现已成为人们口中的“蓝领”。
香河三中青年教师多,数学组青年教师更多。为了调动青年教师的积极性,苏金陵努力推荐青年教师走上高三教学的第一线。青年教师上进心强,精力充沛,热情高,唯一缺乏的是教学经验。在第一线锻炼,一定能使他们迅速成长起来。苏金陵经常和这些青年教师一起讨论教材、教法,并常常和她们互相探讨。后来这些青年教师都成为数学课程的教学骨干力量,苏金陵也成为学科带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