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协助党和政府做好协调关系、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的工作
人口规模巨大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色。在一个人口规模巨大的国家平衡多元利益主体、开展有效社会治理、保持社会各方面和谐有序,并非易事。人民政协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解决社会棘手问题、防范社会重大风险、巩固安定团结的社会局面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方面,人民政协联系广泛、包容性强,囊括各团体、各阶层、各民族和各领域的代表人士,具有协调各方面关系、促进各界人士政治认同和情感认同的天然优势;另一方面,人民政协基于良好的协商氛围和健全的协商制度,能够以平等协商和充分交流的方式进行利益的统筹与平衡,在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前提下兼顾不同阶层和部分群体的特殊利益,形成关于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广泛共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以良好的秩序为前提,并因人口规模巨大而对秩序具有更高要求。在人民政协的示范带动作用下,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有效规范了不同层级、不同主体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决策参与、意见表达与权力监督的秩序,使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建设更具有序性、协调性和系统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政协要广泛联系和动员各界群众,协助党和政府做好协调关系、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的工作。”横向来看,人民政协是协调统一战线内部关系的重要机构。人民政协围绕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和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履职尽责,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巩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促进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推动社会各阶层和谐相处,使大陆同胞和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的联系更加密切。纵向来看,近年来,政协协商向基层延伸取得显著成效。相对于全国政协和省级政协,市县政协是最接近基层群众的一级,具有同人民群众直接对话的特点和优势。市县政协把服务基层社会治理作为履职的重要内容,以解决问题和化解冲突为导向,广泛参与解决人民群众的矛盾纠纷和民生小事,切实把政协制度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更好服务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中心任务。
2.广泛吸纳高素质人才,以高水平履职服务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作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大论断。在全球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浪潮下,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各方面、各环节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强大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人民政协素有“人才库”和“智囊团”之称,能够广泛吸纳各党派团体的高素质人才,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紧紧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任务深入协商、集中议政,强化监督、助推落实。
作为人民政协的主体,政协委员中不乏在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领域深耕多年的专家学者。他们一方面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对高质量发展中的战略性、前瞻性和全局性问题有许多独到见解,能够充分利用工作资源深入一线开展调查研究;另一方面具备较强的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能力,可以通过大会发言、提案、社情民意信息等履职形式为高质量发展建睿智之言、献务实之策。例如,2023年,全国政协增设环境资源界别,汇聚国家和地方的环境资源专家人才,围绕推动绿色发展等议题,提交提案160余件,报送社情民意信息200余条,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作为专门协商机构,人民政协通过搭建各类协商平台、完善相关制度机制,使委员能够稳定地发挥其专业优势,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群策群力,在思想交锋和观点碰撞中凝聚智慧和共识,为党政部门提供高质量的决策咨询成果。例如,2021年,全国政协创设“专家协商会”这一新的协商形式,邀请对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等有关重大问题有深度思考的委员和专家开展小范围、多轮次协商,形成一些有分量的意见建议,以专家协商会专报的形式精准报送,使协商成果在党和国家的决策中得以体现。近年来,围绕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言议政成为政协履职的新方向。在全国政协今年4月召开的远程协商会上,专家学者和科技企业负责人围绕“深化人工智能多场景应用,提升现代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议题积极建言献策,并结合委员履职“服务为民”活动、运用“委员科学讲堂”等平台,广泛宣传新时代我国人工智能发展取得的成就,增强了全社会的创新热情和创造活力。
3.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
民主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的任务,强调要“把人民当家作主具体、现实体现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各方面”。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的尊重与维护。协商民主是实践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中国共产党将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创造性结合,一方面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障人民依法行使选举权利,另一方面就重大问题和决策在人民内部各方面开展充分协商,激发了人民群众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作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人民政协通过成熟完备的组织体系和常态化运行的制度机制,有效组织各党派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各界人士共商国是,以高质量协商、高水平建言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凝心聚力,体现了“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的人民民主真谛。
人民政协在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中具有其他协商渠道无法替代的重要地位和独特优势。政协协商的时间持续性、主体广泛性和内容全面性,准确契合了“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人民民主的发展要求,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等价值需求。立足专门协商机构的性质定位,人民政协构建起多层次的协商平台和全链条的协商程序,使人民意愿获得多途径、连续不断的表达。全国政协在过去6年围绕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制定和实施等问题举办专题议政性常委会会议、专题协商会、双周协商座谈会等,收到3.4万多件提案,为人民诉求的充分表达提供了畅通、有序、多样化的平台和渠道。人民政协具有全方位的委员构成和全覆盖的协商领域,能够让社会各阶层声音进入党和国家的决策程序,满足人民群众不同层次、不同方面和不同角度的民主需求,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提供了有力保障。如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的协商议题中出现“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垃圾废弃物”“建筑工人工伤维权”等小切口问题,反映的是化解落后产能、促进产业升级和保障农民工权益等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问题。政协协商围绕党和国家发展大局的中心任务,以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和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兼顾国计与民生,统筹共性问题和个性化合理诉求,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
4.发挥统战组织优势作用,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凝聚人心力量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统一战线是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强大法宝。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在快速的社会变革中,不仅没有发生后发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容易出现的社会动荡,而且始终保持着各族各界人民的团结和谐。其中,统一战线发挥了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统一战线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上的作用更加重要。”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背景之下,推进强国建设、实现民族复兴的前景越光明,使命越艰巨,就越需要广泛凝聚共识、不断增进团结,汇聚起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作为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人民政协因团结而生、依团结而存、靠团结而兴。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只有充分发挥人民政协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功能,坚持一致性和多样性统一,坚持发扬民主和增进团结相互贯通、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不断巩固共同思想政治基础,才能画好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最大同心圆。
凝聚共识是人民政协履职工作的中心环节。共识越多,团结的程度就越深,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力量就越大。充分的民意表达和多元的理性辩驳保证了政协协商所达成的共识能够较为真实地反映民众对各社会议题的意见主张,进而使产生的协商成果在程序化的基础上获得广泛的社会性认同。当党和政府作出重大决策后,人民政协首先通过学习培训、重点关切问题情况通报会、谈心谈话和走访等形式在系统内部面向委员开展凝聚共识工作,促进各党派团体、各界别委员在根本问题和重大问题上的一致认识;当涉及各界别及其所联系群众的政策出台后,人民政协则会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通过委员宣讲团、委员讲堂等形式面向社会传播共识,深入群众开展广泛的宣传动员和社会服务,使政策目标群体对政策有所理解,保障政策的顺利实施。
大团结大联合是统一战线的本质要求,是人民政协组织的重要特征。人民政协以协商聚共识、以共识固团结,通过为不同观点的充分表达和深入交流提供有效路径,不断消弭差异,塑造和强化人民的整体性,使党、国家和人民成为目标相同、利益一致、相互交融、同心同行的有机整体。具体而言,人民政协坚持和完善我国新型政党制度,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围绕推进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参政议政搭建平台;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积极引导各族群众增强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认同,引导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发挥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的积极作用;坚定不移地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加强与香港、澳门的交流合作,拓展同台湾岛内有关党派团体、社会组织的沟通,增强与海外侨胞、归侨侨眷的联系,支持他们参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与和平统一大业。人民政协鼓励在深入交流中加强思想政治引领,促进政治认同和社会整合,既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又有效化解了各种社会矛盾和冲突,真正把不同党派、不同民族、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不同信仰以及生活在不同社会制度下的全体中华儿女都团结起来,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汇聚磅礴力量。
【作者分别系山东大学统一战线研究中心教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