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河县
XiangHeXian

省级网站
石家庄承德张家口秦皇岛唐山廊坊保定沧州衡水邢台邯郸辛集定州省直
石家庄市新华区 石家庄市桥西区 长安区 裕华区 井陉矿区 藁城区 鹿泉区 栾城区 正定县 井陉县 晋州市 新乐市 赵县 高邑县 元氏县 赞皇县 平山县 灵寿县 行唐县 无极县 深泽县 石家庄市高新区
省级微信
石家庄承德张家口秦皇岛唐山廊坊保定沧州衡水邢台邯郸辛集定州
石家庄市新华区 石家庄市桥西区 长安区 裕华区 井陉矿区 藁城区 鹿泉区 栾城区 正定县 井陉县 晋州市 新乐市 赵县 高邑县 元氏县 赞皇县 平山县 灵寿县 行唐县 无极县 深泽县 石家庄市高新区
产业工会
河北翼家人华北油田职工之家河北军工之家港口惠冀航工会幸福e家河北省直属单位机关工会华能河北分公司工会冀中能源集团工会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学习资料

周恩来殚精竭虑治水患

来源: 时间:2020-03-30 17:18【字号:    

来源:学习时报作者:陈立旭
 

中国是世界上江河湖泊较多的国家之一,也是水患严重的国家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周恩来总理特别关注对水患的治理,为此付出了巨大心血。
 

“为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子孙打下万年根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长江、淮河发生水灾,特别是淮河水灾,给淮河流域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
 

中央把治理水患当作头等大事来办。周恩来与时任水利部部长傅作义一起,召集水利专家和财政、物资部门的负责同志,一起制定大规模导淮工程的计划。
 

在研究、落实的过程中,周恩来要求各部门、各地区必须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以战斗的姿态,不讲价钱地落实。
 

周恩来亲自主持淮河流域规划工作,对治淮计划进行了修改、充实,再组织专家进行反复研究。1950年10月14日,周恩来主持了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会议,作出了《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并于当天发布。在这个决定中,周恩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提出了“蓄泄兼筹,以达根治之目的”的治淮方针和“三省共保,三省一齐动手”的团结治淮的原则,解决了治淮事业中蓄洪与泄洪、上游与下游、近期与远期、除害与兴利等一系列的关系问题。
 

决定做出了,下一步就是落实的问题。1950年冬季,治淮工程开始全面实施。在那个缺粮的年代,粮食是最关键的物质条件。而治淮工程大部分是土工,主要是靠投入人力。只要有了粮食,就能动员和组织大批民工投入到治淮工地上去,治淮就能顺利进行。周恩来抓住了这个关键点。在他主持下,政务院召开专门会议,做出决定,于当年11月拨出治淮工程原粮4.5亿斤、小麦2000万斤。大批粮食的调入,保证了治淮工程按时开工。
 

周恩来把大量心血用在了治淮上,可以说做到了殚精竭虑。他在一次和水利专家的谈话中说了这样的话:“大禹治水,为中华民族取得了福利,中国科学家的努力,一定会比大禹创造出更大的功绩”;“为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子孙打下万年根基,‘其功不在禹下’”。
 

周恩来正是用“为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子孙打下万年根基”的高标准来治理水患的。他深入到治理淮河工程第一线,对每个细节都认真了解,听工程师们的汇报非常细心,每当发现不一致的地方就再三追问。他还要求工程师们把水文资料加以整编,给制定淮河流域的防洪与水资源开发计划打下了基础。此后几十年,淮河流域没有再发生大规模水患。
 

“好,我来管”
 

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在巡视长江时,形成了一个规模宏大的“南水北调”引汉江水补黄河水的设想。这个设想经过科学规划形成了治理长江、南水北调工程的蓝图。这是当年党中央抓的最大的水利工程,牵动国家许多部门和几个大省。1958年2月,毛泽东把治理长江、南水北调的重任交给周恩来。他对周恩来说:“恩来,这些问题今后就由你来管吧!”毛泽东边说边伸出四个手指头比划说:“一年抓四次。”周恩来爽快地答道:“好,我来管。”
 

毛泽东要周恩来一年抓四次,实际上,周恩来抓得比四次多得多。就在毛泽东交给他这项任务的当月(即2月)底,周恩来出访朝鲜刚刚回国,来不及休息,就赶到湖北视察长江三峡。1958年初,周恩来和毛泽东一起研究决定将一份《长江流域规划报告》拿到3月在成都召开的专门会议上,周恩来为了使这个报告和其他材料更充分,2月下旬亲自查勘了三峡坝址。在船上,周恩来听取汇报,主持讨论,仔细研究长江规划和三峡问题,沿途经历十多天的劳累,顾不上休息,又于3月7日晚连夜乘火车由重庆赶往成都,出席中央成都会议。在成都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周恩来作了三峡水利枢纽和长江流域规划的专题报告。根据周恩来的报告,中央正式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三峡水利枢纽和长江流域规划的意见》,成为指导长江流域规划和三峡工程的重要文献。
 

中央成都会议同时决定汉江丹江口水利工程开工。为了迅速执行这一决定,成都会议一结束,周恩来就在湖北召开了有关兴建丹江口水利枢纽的会议,确定由王任重主持该项工程,对中央负责,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负责设计,湖北省政府组织施工。在周恩来的亲切关怀下,丹江口第一期工程胜利建成,改变了原来江汉平原三年两淹的局面,发电、灌溉、航运和水产养殖的效益也十分显著。
 

“不能只求治标,一定要治本”
 

周恩来治水患,深有战略眼光,他把治水患与水利建设紧密结合在一起,着力于制定水利建设的基本方针和任务。
 

1949年11月,周恩来亲自确定了水利建设的基本方针和任务。水利建设的方针是:防止水患,兴修水利,以达到发展生产的目的。水利建设的任务是:依据国家经济建设计划和人民的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和人力、物力及技术等条件,分轻重缓急,有计划有步骤地恢复、发展防洪、灌溉、排水、放淤、水力以及疏浚河流、兴修运河等工程。
 

为了贯彻水利建设方针,完成水利建设任务,周恩来说:“我们不能只求治标,一定要治本,要把几条主要河流,如淮河、汉水、黄河、长江等修治好。”1949年到1952年是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国家的财政经济十分困难。就是在这种困难的情况下,在周恩来领导下的国家政府,每年都增加水利建设经费。
 

周恩来经常深入到水利工程第一线调查研究,与技术人员一起研究治水患的办法。他曾经亲自到治淮第一线与技术人员一起研究治淮方案;他冒着风雪严寒视察荆江大堤;他三到三门峡,在水库工地上度过八个日夜;他亲自勘选三峡坝址;他三次到十三陵水库劳动,六次到密云水库工地解决问题。北到东北,南到海南岛,大部分水利工地都留下了周恩来的足迹。即使是在外地视察或者开其他重要会议,只要听说有水利工程,他就要到现场看看。
 

原任铁道部部长的吕正操将军回忆过这样一件事:“1958年,黄河出现了百年不遇的大洪峰。7月17日夜,黄河铁桥十一号桥墩被冲毁,京广线受阻。周总理知道后,次日下午就带着我们乘飞机赶到郑州。在飞行途中,总理和我们谈论到西晋时杜预曾在孟津架过浮桥。一下飞机,总理就叫人去图书馆查找有关资料,同时听取汇报,了解实情。接着,又到大桥上视察,一直忙到夜间十一点半。为了尽快恢复南北运输,总理不顾疲劳,又要求连夜召集群众开会,动员抢修。这时,职工已经入睡,听见钟声,都赶到宿舍球场。大家见总理精神抖擞地站在前面,情绪十分激动。总理说:‘历史上一千多年以前能架浮桥,我们现在一定能够架一座更加牢固的浮桥。’他号召大家献计献策,同心同德,早日把桥修好。开会期间,下了一阵雨,有人要给总理打伞,他婉言谢绝了,一直冒雨把话讲完。听了总理的讲话,群众的热情很高,会上提出了不少好的意见。经过十四昼夜奋战,大桥很快修复了。8月5日下午,周总理再次来到大桥工地,同工人、战士、社员会面。……回到住地,又听到济南黄河铁桥也出现了险情的消息,总理不顾劳累,次日又飞抵济南视察。”
 

(本文摘自2017年第6期《世纪风采》,转载于2020年3月16日《学习时报》)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