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查看
时间:2024-03-27
原标题:青少年心理求助意识增强(主题)
专家建言:如何为青少年筑起“心”防线(副题)
羊城晚报记者 林清清 通讯员 张蓝溪 宋易倩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成为今年全国两会热门话题。全国政协专门召开以“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守护青少年成长”为主题的教育界别协商会议。目前广东的青少年心理状况有何特点?如何发挥“社校家医”联动模式,为青少年筑起一道“心”防线?羊城晚报记者采访多位专家把脉,给出建议。
青少年求助意识增强,家长认知却滞后1年
“就全球而言,大约20%的人一生中会经历至少一次精神心理问题,而青少年时期就是精神心理问题的高发年龄段。”广东省精神卫生中心负责人何红波教授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懂得求助,是维护心理健康的一种重要能力。从近年来心理热线的求助情况,可以看出目前青少年心理问题的一些特点。
羊城晚报记者从广州市心理援助热线获悉,近年来,广州市心理援助热线的高危来电中,18岁以下青少年约占1/4。其中,2020年占比24.2%,2021年占比23.4%,2022年占比26.2%,2023年占比25.1%。
“最年轻的来电者大概只有七八岁,也就刚上小学一年级的年龄。而且,在所有青少年来电咨询内容中,与学习问题、家庭矛盾、人际关系问题等内容相比,青少年因精神心理问题来电的比例有所增加。而青少年的高危来电占比,比全年龄段人群的高危来电占比更高。”广州市心理援助热线负责人魏华林表示,这些数据都反映出青少年对精神心理问题的认知度和求助意识都在提升。
然而,与青少年主动求助意识增强相对应的,却是家长认知的滞后性。
“临床中往往发现,很多孩子自己意识到问题,甚至主动要求家长带他来医院。很多家长却表现滞后,不愿意接受事实,或觉得孩子是不愿意上学而捣乱,因此容易错失早期干预的时机。”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早期干预科和儿少科主任曹莉萍表示,此前在该院的一项调查研究中,发现家长认知平均滞后1-2年,尤其对青少年抑郁症的接受和积极应对仍有不足。
“社校家医”联动,不能让学校成为半个诊疗机构
社会、学校、家庭、医疗机构应如何联动,为青少年筑起“心”防线?
广东在这方面的探索一直走在前列。据悉,截至2023年底,广东省有754家医疗机构提供精神卫生服务。广东省市县三级均已建立精神卫生防治中心,255家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儿童专科医院、妇幼保健院等医疗机构开设精神(心理)门诊。全省21个地市全部设置24小时心理服务热线。
“社校家医”联动体系要如何切实发挥作用?何红波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给出分析和建议。
首先,联动体系中每个角色都应有清晰定位。“没必要给学校太多压力,学校的主业仍是教育,学校里设置的心理老师能对学生中的心理亚健康人群进行心理疏导,进行必要的心理支援,在医院和学校间起承接作用,我认为就足够了。”何红波说,“让学校成为半个诊疗机构,没必要,也不现实。”
何红波呼吁,应加强对家长角色的心理健康素养培养,如何观察与沟通,如何早期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征兆。因为当孩子出现心理问题,并不是他一个人去面对困难,往往需要一家人一起思考如何改变。
“其次,要提高精神卫生分级诊疗的多层次性和可及性,首诊在大医院、康复在社区要方便灵活得多。”何红波介绍,就全省情况来看,不少地市已经在积极行动,首先从硬件上就在加强力量。例如汕头、深圳、茂名都在新建或扩建大型专科医院,云浮市新兴县新建的一个区级专科医院就有300床规模。
家长如何早期发现?三个生活细节,一类特殊时间点
“其实当一个人状态不好时,是有征兆的。”何红波给出三点细节,家长可在生活中留意:
第一,失眠。家长只要发现孩子失眠就应该关注,在这个年龄段失眠并不多见。如果孩子一周有两天失眠,家长就应重视。
第二,当孩子老是诉说各种身体不舒服,比如头痛、头晕、心慌、胸闷、肚子痛、腹泻等,可能是提示他的心理状态不太理想。
第三,当孩子过度敏感,在人际关系或其他很多方面过度敏感,就应该向专业人士咨询。
广东省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科主任医师林勇强提醒,有一类特定时间点,家长应特别留意。
“我曾参与的一项研究发现,在幼小衔接、小升初、初中升高中以及高中上大学的时间节点,学生更易出现心理问题。在这些转变节点,孩子要面对全新的环境和人际关系,带来压力。”林勇强建议,“家长不要打断孩子与外界接触的过程,让孩子学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也是他建立社会支撑体系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