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安县
GuAnXian

省级网站
石家庄承德张家口秦皇岛唐山廊坊保定沧州衡水邢台邯郸辛集定州省直
石家庄市新华区 石家庄市桥西区 长安区 裕华区 井陉矿区 藁城区 鹿泉区 栾城区 正定县 井陉县 晋州市 新乐市 赵县 高邑县 元氏县 赞皇县 平山县 灵寿县 行唐县 无极县 深泽县 石家庄市高新区
省级微信
石家庄承德张家口秦皇岛唐山廊坊保定沧州衡水邢台邯郸辛集定州
石家庄市新华区 石家庄市桥西区 长安区 裕华区 井陉矿区 藁城区 鹿泉区 栾城区 正定县 井陉县 晋州市 新乐市 赵县 高邑县 元氏县 赞皇县 平山县 灵寿县 行唐县 无极县 深泽县 石家庄市高新区
产业工会
河北翼家人华北油田职工之家河北军工之家港口惠冀航工会幸福e家河北省直属单位机关工会华能河北分公司工会冀中能源集团工会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健康指南

福建:中医养生,何以“圈粉”年轻人?

来源: 时间:2024-10-28 10:35【字号:    

核心提示

央视财经今年发布的《中国美好生活大调查》数据显示,2023年18岁至35岁的年轻人消费榜单排名中,健康消费跻身年轻人消费意愿的第三名。另据2022年《Z世代营养消费趋势报告》显示,年轻人正身体力行地成为当下养生消费主力军,平均每位城市常住居民年均花费超过1000元用于健康养生,其中,18岁至35岁的年轻消费人群占比高达83.7%。

从咖啡、奶茶到中药代茶饮的乌梅汤,从全方位防晒到三伏天晒背,从KTV聚会到中医按摩艾灸……当下,越来越多年轻人接受、喜爱上了中医养生。此中有何原因?有何需要注意的地方?请看以下报道。

“隔姜灸”

冬病夏治受青睐

7月初起,福建省内多家医院的三伏灸(贴)服务开启“抢号”模式。

8月17日8时许,在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针灸科,前来完成三伏灸(贴)最后疗程的市民络绎不绝,其中,年轻人不少。

“三伏灸(贴)一般以3年为一个疗程,要连续做上3年,才能收到较好效果。”现年31岁的林兰奚(化名)告诉记者,她去年第一次体验了三伏灸,这次是第二年治疗了。

“我从小就有过敏性鼻炎,每逢秋冬季节早晚都会流鼻涕,十分难受。生完孩子后,月经也不规律,经常感到很疲惫。去年,在同事的建议下第一次试了三伏灸,鼻炎改善了很多,身体也感觉轻松了。”林兰奚坦言,在她的固有印象里,做三伏灸是老年人才会干的事,结果到医院一看,发现不少同龄人都在做三伏灸,就毫无违和感地加入了冬病夏治的队伍。“现在不仅自己被这种传统疗法‘圈粉’,还经常向身边的朋友推荐三伏灸(贴)。”

28岁的刘明辉是一名桥梁建设工作者,通过网络了解到冬病夏治,于是来到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针灸科求诊。

刘明辉长期在水上作业,本就外感“寒湿”较盛,加上平时应酬酒席较多,肥甘厚味,阻遏脾阳,助长“内湿”,继而出现舌苔厚腻、胃脘不适、乏力困重、大便稀溏等症状。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针灸科主任、教授吴明霞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中医辨证属“脾虚寒湿”范畴,在夏季运用了温中散寒、健脾化湿的中药,内服外敷,疗效可观。

“一年养阳看春夏,春夏养阳看三伏。”中医认为,三伏天是冬病夏治的最佳时机。

何为冬病夏治呢?吴明霞解释说,冬病主要指人体受寒气侵袭容易发作或加重的疾病,通常呈明显的季节性,秋冬季加重,夏季有所减轻。例如,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肺气肿等寒性疾病,过敏性鼻炎、咽炎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

“夏治即利用夏季阳气升发、皮肤腠理开泄的特性,进行预防性调理,以益气温阳、散寒通络,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减轻冬季易发疾病症状的传统中医药特色疗法。”

吴明霞介绍说,常见的夏治方法有穴贴、中药、针灸、推拿、药膳、艾灸等。三伏贴就属于穴贴的一种,是目前普及最广的夏治方法之一,它是将中草药熬成膏药、油膏或将药物做成药饼,贴敷于人体体表特定部位,以刺激穴位、激发经气,使药物成分得到渗透吸收,发挥治疗作用。

采访中,记者发现,今年冬病夏治的大军中,40岁以下的青壮年不在少数。吴明霞分析,年轻人爱上冬病夏治的越来越多,与这几年天气反常及各类冬季流行病多发有关;加之,年轻人工作压力大、生活习惯不合理,是过敏性鼻炎、颈椎和腰椎疾病的好发人群。通过三伏灸(贴)治疗,可以增强免疫力、改善体质,达到改善、预防疾病的目的。

如果没赶上三伏天,市民还能通过中医治疗调理体质吗?“当然可以。”吴明霞建议,错过三伏的市民,可选择在节气开始的第一天到医院进行体质调理,医生会根据体质辨证,制定最适合的治疗方案,也能达到很好的治疗效果。“当然,身体健康首先要从自身的良好习惯做起,毕竟冬病夏治只是一时的,良好习惯才是一世的。”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医生在进行“火龙灸”。

食疗餐饮渐走红

“帮我打包4个养心蛋、5个茯苓肉包、3包五红饮……”8月26日7时50分,林福兴结束晨练后,就来到位于五四路的福建中医药大学国医堂药馆中医食疗窗口排队。

工作人员制作四神豆浆。

“味道好又养生,价格也实惠。”林福兴说,他家就住在附近的龙峰雅居园,经常顺路过来购买食疗产品,“除了今天买的这几款,田艾肉包、四君老鸭汤、西洋参石斛排骨汤等产品,家人也非常喜爱”。

据国医堂药馆负责人闫荣介绍,近年来,他们遵循药食同源、食疗同功的理念,由中医专家+营养师配伍开方,药师选药,厨师烹饪,打造了一系列食疗汤品、饮品、小食。

养心蛋,凭借馥郁的香气和口感,一推出就成为国医堂药馆膳食产品中的爆款。闫荣说,虽然它看起来和常见的茶叶蛋差不多,但制作上大有讲究。“和鸡蛋一起炖煮的‘八珍’,即当归、茯苓等八味中药材,是专家团队根据经典古方‘八珍汤’的药材配伍进行改良的,以保证炖煮时使用的药材全部符合药典要求。”

刚出锅的养心蛋

入秋后,国医堂药馆根据节气特点推出了当归黄芪鸽子汤、党参黄芪牛排汤等提升阳气、补气血的单品,以及山药莲子猪肚汤等祛湿健脾的单品,受到周边居民的喜爱。

“下班后,来这里买一份汤品、一个包子,回家再烫个青菜,方便又健康。”在五四路附近上班的“95后”白领陈思琪几乎每个工作日都要到国医堂药馆的中医食疗窗口“打卡”。

前些年,陈思琪经常熬夜、吃外卖。三个月前体检时,她得知自己得了慢性胃炎。医生告诉她,要改善胃胀、胃酸的症状,除了吃药外,还得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外卖无法满足营养要求,又没有时间做饭,怎么办?国医堂药馆推出的中医特色膳食为陈思琪提供了一个新选择。“这里的餐食采用蒸、煮、炖等健康的烹饪方法,而且低盐、低糖、低脂,很好地保留了食材的原汁原味和营养成分。我吃了两个月,胃胀、胃酸的时候少了,还顺带减了肥。”陈思琪说。

在社交媒体上看到很多年轻人喝酸梅汤解暑,最近,25岁的高欣怡把下午茶从奶茶或者咖啡换成了乌梅养肝茶。“每天下午用养生壶煮茶,仪式感满满,喝起来也更有滋味。”

众所周知,酸梅汤是经典的中药饮品,最基础的四味药是乌梅、陈皮、山楂、甘草,具有解渴生津、健胃消食等多种功效。高欣怡喝的乌梅养肝茶是福州市中医院在此基础上研制出的升级版。

据福州市中医院药学部主管中药师刘玉凤介绍,这款乌梅养肝茶根据福州夏季的特点,在传统乌梅汤的基础上增加了金线莲、桑葚、太子参等滋补肝肾、益气健脾的中药,能够实现清热养肝、补肾健脾的功效。

相比市面上购买的瓶装、粉剂酸梅汤饮料,医院开出的酸梅汤方子由中药饮片经过严格配比制成,熬制过程也更讲究。刘玉凤说,自行熬制酸梅汤,一定不要使用铁锅进行熬煮,最好使用砂锅、不锈钢锅、养生壶。此外,还要注意熬制的过程:最好用纯净水先浸泡30分钟后,遵从煎药方法,大火烧开后文火熬制两次,第一次熬25分钟~30分钟,第二次熬20分钟左右,再将两次熬制的汤水加在一起。“这时可以加上冰糖、桂花等调味品。”用规范的方法熬制,酸梅汤的味道才会比较纯正、浓郁。

刘玉凤介绍说,自从酸梅汤今夏在网络爆火后,乌梅养肝茶一个月能售出5000多剂。“接下来,福州市中医院在秋季也会推出清咽利喉的茶饮,冬季则会推出艾姜糖膏等膏方,满足工作节奏快的年轻人的养生需求。”

养生需要讲科学

在我国传统饮食文化中,有一些中药材被作为食材广泛使用。这些药材被《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定义为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以下简称“食药物质”)。

2021年,国家卫健委为规范食药物质目录管理,印发《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目录管理规定》。根据规定,纳入食药物质目录应当符合四项要求,包括:有传统上作为食品食用的习惯;已经列入《中国药典》;安全性评估未发现食品安全问题;符合中药材资源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生态保护等相关法律法规规定。截至目前,国家卫健委、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共发布4批食药物质名单,共计106种。

食药物质既是食品又是药品,因而需要人们正确认识和对待。在福建中医药大学国医堂坐诊的“全国名中医”杜建教授强调,即便列入食药物质目录,也并不建议毫无禁忌地食用一些中药材。

中药茶饮走红后,“90后”程序员林晓锋跟风在互联网上自行购买了健脾祛湿饮。服用完10次后,他发现自己全身乏力、脾胃虚弱的症状并未得到进一步改善,“原本以为喝完会健康一点,没想到看不到很好的效果”。

“食药物质往往从中医来讲是‘无毒’的,就是对身体没有伤害的,但它毕竟也还是有药物的属性,要达到改善身体状况、增强体质的目的,需要在中医师的指导下使用。”杜建教授举例说,同样是睡眠不好,有人需要清热安神,有人需要补气血,有人需要活血化瘀,只有明确自身体质后服用合适的方剂,才能改善症状。换个角度说,四川和福建两地同样湿气深重,但同一个人在四川吃麻辣食物可以祛湿,到了福建就不行,这是地域湿寒和湿热造成食药物质使用的不同。

杜建教授强调,中医养生讲求“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最好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切忌盲目跟风。

如何正确进行中医养生呢?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有明确阐述:“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杜建教授解释说,古人的智慧告诉我们,食物是身体健康的重要保证,各种食物合理搭配,谷肉果菜五味调和,不宜偏食过食,保证机体营养供给充足,气血充盈,才能最大程度维持人体健康。

同时,软硬程度也要注意,不能过硬,也不能过烂,既要满足牙齿的咀嚼需求,又要能做到最大程度地吸收食物的营养成分。

此外,要提高依从性,按照医生给的配方和营养学的要求,规律进食,逐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运动是良医。”一直以来,运动也备受我国传统医学推崇。

近日,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美容科主任、主任医师陈美华举办了一场讲座《八段锦与中医经络脏腑的关系》,分享自己练习八段锦的心得体会,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八段锦动作背后的深意。

“八段锦可谓是‘一个招式就是一味药’,对人体的好处很多。”陈美华举例说,譬如“五劳七伤往后瞧”一式,通过往后瞧的动作,让“五劳”(心、肝、脾、肺、肾等五脏的劳损)“七伤”(喜、怒、哀、思、悲、恐、惊等七种情绪的伤害)回归至平衡状态,防止五脏过度劳损和七情过度变化对身体产生不好影响,能有效改善颈椎病、高血压、视疲劳等症状。

总体上看,长期练习八段锦可以增强心肺功能,提高身体的氧气摄取能力;还可增强脾胃功能,改善睡眠质量,缓解失眠、焦虑;也可强化筋骨,提高身体的柔韧性和协调性等。

“大家在进行八段锦等健身活动时,要把握好度。应坚持由简及繁、循序渐进、熟能生巧,才能达到良好的养生效果。若患有关节炎、脊柱损伤、心脏病等疾病,需暂缓运动练习,以免受伤或加重病情。”陈美华特别提醒道。

记者手记

让中医焕发更强的生机和活力

眼下,中医药产品和服务获得了不少年轻人的喜爱和追捧。这反映出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了解中医养生理念,认同中医药传统文化,也意味着中医药文化传播迎来了新的契机。

一直以来,守正创新是推动中医药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源于丰富的临床和生活实践的中医药,其文化内涵也需要不断适应时代发展和人民需求的变化。因而,让中医药文化融入时代语境,可以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用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参与形式和表达方式,对中医药进行时代化、大众化、创新性阐释。

譬如,深入挖掘中医“治未病”理念,推出四季养生、康复理疗等中医药健康产品和服务。又如,积极举办中医药科普知识进社区、进校园、进机关等接地气的活动,普及中医药健康养生知识。这些都可以让群众切身感受中医药的独特魅力,推动人民群众养成自觉的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

此外,可以鼓励中医药文化尝试跨界融合,推动中医药与文化、旅游、教育等领域进行深度合作,开发中医药文创品牌、开发康养旅游路线、开展研学活动等,提升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实效,让中医药文化跟上年轻人的生活和审美,赋予中医药更强的生机和活力。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