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安县
GuAnXian

省级网站
石家庄承德张家口秦皇岛唐山廊坊保定沧州衡水邢台邯郸辛集定州省直
石家庄市新华区 石家庄市桥西区 长安区 裕华区 井陉矿区 藁城区 鹿泉区 栾城区 正定县 井陉县 晋州市 新乐市 赵县 高邑县 元氏县 赞皇县 平山县 灵寿县 行唐县 无极县 深泽县 石家庄市高新区
省级微信
石家庄承德张家口秦皇岛唐山廊坊保定沧州衡水邢台邯郸辛集定州
石家庄市新华区 石家庄市桥西区 长安区 裕华区 井陉矿区 藁城区 鹿泉区 栾城区 正定县 井陉县 晋州市 新乐市 赵县 高邑县 元氏县 赞皇县 平山县 灵寿县 行唐县 无极县 深泽县 石家庄市高新区
产业工会
河北翼家人华北油田职工之家河北军工之家港口惠冀航工会幸福e家河北省直属单位机关工会华能河北分公司工会冀中能源集团工会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健康指南

出发!让中医药在丝路流芳

来源: 时间:2024-09-10 09:58【字号:    

 2023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十年来,中医药医疗、教育、科技、文化、产业等领域国际合作取得显著进展,中医药高质量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取得丰硕成果。

日前,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有关部门研究编制了共建“一带一路”民心相通、绿色丝绸之路、中医药国际合作、中国东盟发展、中非发展、中拉发展等系列蓝皮书,系统阐述了共建“一带一路”在相关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合作的发展成效、启示和未来展望,并在国家发展改革委举行的专题新闻发布会上发布。

对于《共建“一带一路”中医药领域国际合作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李昱表示:“《报告》是一份彰显中医药在全球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以及中国政府积极推动中医药国际化进程的深度研究报告。《报告》梳理了中医药在国际上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当前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并针对未来发展提出了具有前瞻性的建议和展望。”

构筑制度保障促中医药高质量融入共建“一带一路”

《报告》回溯了共建“一带一路”中医药领域国际合作成果。目前,中医药已传播至196个国家和地区,全球超30万名中医药从业者在中国以外地区开设了8万多家中医诊所。中国已与14个共建国家签订了传统医药合作文件,8个共建国家在本国法律法规体系内对中医药发展予以支持,30个中医药海外中心投入建设。

首都医科大学卫生法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博源认为,这些积极进展离不开作为制度要素的政策与法治体系的优化升级和迭代。中医药政策法治环境建设对于赋能共建国家民众健康保障、增加民众健康福祉,发挥了重要的制度规范和引领作用。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监测统计中心副主任厉将斌表示,近年来,中医药被更多其他“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法规政策接纳。自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亚洲、中东欧、大洋洲等众多“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制定颁布了中医药相关政策法规和专门的中医药管理制度,中医药受到共建国家政府和立法部门的热情关注和支持。

土耳其、匈牙利、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阿联酋、菲律宾、新西兰等共建国家制订颁布了中医药相关政策法规,其中匈牙利、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新西兰等国家出台了专门的中医药管理制度。2017年10月,俄罗斯通过法令允许种植43种药材。2018年10月,中国与匈牙利合作成立了“中东欧中药材培植与研发基地”,并在匈牙利当地培植10余种药材品种。

“这些法治建设成果是各国共建‘一带一路’进程中传统医药领域的制度结晶,也是各国凝聚的发展振兴传统医药社会共识上升为国家意志的重要标志。”张博源说。

此外,多边、双边和地方之间合作机制成为中医药发展“舞台”。通过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中国-东盟、中国-中东欧等多边平台,以纳入议程、发表倡议、成立“传统医药产业联盟”等方式,相关国家政要亲自推动,为中医药交流和合作发展保驾护航,中医药合作建立了高层交流渠道。

深化民心相通中医药福祉惠及海外民众

上午8时30分,位于纳米比亚首都温得和克的卡图图拉医院中医门诊部前已经排起了长龙,候诊队伍从前台一直排到长廊外。

一名叫萨洛莫的面瘫患者第五次前来看病。当问及他为何选择中医时,他说,在此之前,他也就诊过其他医院,但疗效并不明显。在接受4次中医针灸治疗后,他因面瘫而无法动弹的脸终于可以露出笑容,说话也比以前清楚多了。

“中医改变了我的生活,我非常感谢中国医生。”他说。

2022年3月21日,由中国政府援建的柬埔寨考斯玛中柬友谊医院正式交付使用。依托该院成立的柬埔寨公立医院第一个中医门诊也正式开诊。现在中医科成了“明星门诊”:门诊量稳居医院首位,柬籍患者占比超过40%。

“许多科威特患者在结束治疗后成了中医粉,不断夸赞针灸疗效好,经过他们的口口相传,我们中医诊所的病人络绎不绝。”第四、七、八批吉林省援科威特中国医疗队队员、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刘春表示,医疗队通过开展针刺、拔罐、穴位敷贴等治疗,向当地群众推广中医疗法,让他们更了解中医药文化。

随着中医药高质量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取得明显成效,越来越多共建国家的患者与中医药“结缘”。

《报告》指出,中国先后派出中医技术人员400余人次,分赴坦桑尼亚、科摩罗、加纳等40多个国家,积极支持非洲国家开展艾滋病、疟疾等传染病防治工作。青蒿素类药品已成为全球抗疟主打药,拯救了数百万人生命。广州中医药大学在科摩罗主导开展的“复方青蒿素快速清除疟疾项目”,帮助科摩罗实现了发病人数下降90%以上的奇迹。

厉将斌认为,中医药被“一带一路”国家政要支持、社会认可和民众欢迎,关键就是中医药仍然具备西医学无法拥有的优势,能解决其他医学解决不了的问题,能增加民众健康福祉。因此,让当地民众“喜欢用、用得起、用得上”,是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根本动力。

李昱表示,共建“一带一路”中医药领域国际合作方面取得的成就得益于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大医精诚”的精神刻画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成为中医药海外发展及中西医结合增进人民健康福祉的核心所在,这一核心也将继续为中医药国际化发展提供元气。

加快标准建设绘就中医药“出海”广阔蓝图

“中医药出海首先要考虑标准问题,没有标准就如同语言不通,很难交流。”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国际化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宋欣阳认为,多年推进之下,中医药国际标准化工作已经取得很大进步,未来还需获得更多临床与实验室证据支持,形成高级别证据链条。

近年来,世界卫生组织、国际标准化组织、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等国际组织陆续颁布了包括中医药在内的传统医药国际标准,为推进共建“一带一路”中医药领域国际合作提供了有力支撑。

2019年,第72届世界卫生大会审议通过了《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ICD-11)》,首次纳入起源于中医药的传统医学章节,推动了中医药与现代医药卫生体系的融合发展。2009年9月,国际标准化组织成立了中医药技术委员会(ISO/TC249),截至目前已正式发布了中药原药材与传统炮制规范、中药制成品、中医医疗设备、中医药信息等领域的102项国际标准。

李昱认为,加快中医药“出海”,需要科技、标准双管齐下。中国与各国各地区通过共同开展国际科技合作项目、打造技术转化中心,加快中药产品海外注册及国际标准制定,促进中医药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和应用,以科技合作推动中医药研究的国际化进程,以制定标准提高中医药产业的规范化水平。

《报告》指出,展望未来,世界传统医药发展潜力巨大,中医药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前景广阔。中国将携手共建国家,加强对话交流、加快务实合作、加大科技赋能、加深人文交流,不断增强中医药领域国际合作的活力与动力,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谱写新的时代华章。

李昱表示,中医药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体现的是中华文明的绚烂与大国担当。随着与越来越多“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合作,中医药以独特优势推动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与融合,在维护民众健康的同时,深化政治经济环保等多领域合作,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注入动力,引领我们共同探索中医药的无限可能。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