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生活健康常识

数字经济如何提振消费

来源: 时间:2025-08-27 10:41

 来源:经济日报

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性力量。不久前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加力支持提振消费。近年来,伴随着数据要素、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深度应用,以数字化为主要特征的新产品、新产业、新模式不断涌现。数字经济全面渗透到消费的各领域各环节,不仅有助于创造更多消费场景,还能显著提升供需匹配效率,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高品质消费需要,成为激发消费活力、释放消费潜力的重要动力。

先看数字经济是如何影响消费的。从扩大消费主体看,数字经济释放消费群体购买潜力。随着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数字消费用户群体不断打破年龄、性别、地域等因素限制,出现了“90后”“00后”“银发族”等数字消费新势力。其中,我国60岁以上老年群体互联网普及率超过50%,“银发族”展现出拥抱数字经济和享受生活的消费理念。从升级消费对象看,数字经济催生新产品。这样的新产品是指通过网络、数据、算法、算力等形成的新型商品或服务形态。新商品包括可穿戴智能设备、自动驾驶汽车、无人飞行器等,2024年中国腕带智能设备出货量位居全球前列;新服务包括在线购物、网络约车、数字娱乐等,数字化在一定程度上简化了传统服务交易中当面交流和实体交付的繁琐流程,激活潜在消费。从丰富消费场景看,数字经济打造多元化消费体验,无人便利店、自动售货机等无人零售设备,增加了消费者智能选购和结算服务的便捷性;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发展起来的沉浸式消费,给消费者带来更多消费乐趣;直播销售增加了消费者与主播的互动,激发消费者购买欲望。从创新消费模式看,在新技术支持下,利用互联网平台让闲置资源流动起来,实现资源高效利用,既降低使用成本,又创造新的消费活动。

再看数字经济影响消费活动的内在逻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消费是市场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市场活动需要兼顾公平与效率,消费自然也要遵循这一原则。一方面,从消费的公平性来看,数字经济具有普惠性,开放流动的数据、无处不在的信息基础设施、随时随地可接入的数字平台,为各类群体提供了均等的消费和交易条件。另一方面,从消费的效率性来看,数字经济降低了交易成本、激发了消费意愿。商品流通与交易方式密切相关,交易方式越便捷,交易成本越低,交易活动就越频繁,流通速度也就越快。在线消费等依托数字技术的消费方式,帮助买卖双方跨越时间和地域限制,以最快速度实现供需匹配,较大程度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

消费是国民经济循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会受生产、分配、流通的影响。发展数字经济有助于稳定居民收入、创新流通和消费方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从而进一步有效提振消费。

稳就业才能稳消费。通过发展数字经济,能够有效扩展就业渠道和扩大就业容量,使更多居民有稳定收入、能消费和敢消费,这是提振消费的关键。顺应当前消费需求正从产品消费向体验消费、从线下消费向线上消费转变的趋势,加快创造更多数字经济领域高质量就业岗位。结合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需要,积极培育数据标注等新业态,为劳动者提供职业发展新空间。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既要勇于打破附着在户籍上的社保缴纳、岗位准入等限制,进一步促进劳动力跨区域流动和资源高效配置,也要积极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提供更优的职业信息搜索、社保缴费、补贴申领等公共服务,用稳就业来稳消费。同时,加强农村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加力推动数字基础设施和数字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低收入群体数字消费的可及性。

消费行为受到消费环境与流通效率的影响。消费环境包括法治环境、社会环境和技术环境等,能够影响消费者决策。数字经济中的交易更多依靠平台作中介,在一些交易中会遇到规则不可改、双方不可见、交易物品不可感的情况,因此亟待营造让消费者敢于消费、放心消费的消费环境。着力加强政务数据服务平台建设,完善消费信用体系和质量监管体系,营造安全诚信的网络消费环境;加大在线消费纠纷源头治理力度,发展放心消费网店;积极推动数字人民币、电子票据的应用场景拓展,让消费过程更加高效便利。加大数字技术在出行、旅游、康养等领域的应用,构建智慧街区、智慧商圈、智慧门店等消费新场景,为消费者创造更具沉浸式的消费体验。加快区块链、物联网等技术在流通领域的应用,实现物流信息实时跟踪共享、商品流通快速精准。

消费亦能引领生产。数字经济创造了新消费产品,对新消费产品的需求反过来能够带动产业升级和供给变化,进而拓展新的消费空间。在产业结构升级方面,用好我国人均上网流量持续增长的机遇期,积极发展在线教育、远程医疗、智慧旅游等新型服务业,培育新型消费;加快发展壮大低空经济等基于数字技术和数据要素应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新消费增长点。在提升产业效率方面,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推动传统制造业在设计、生产等环节向数字化和协同化方向发展;稳步推动产能共享平台建设,积极盘活闲置产能和闲置设备,发展弹性供给和弹性生产模式,降低产品生产成本。在优化供给体系方面,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价值,加快构建数据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长效机制,催生一批数智应用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推动供需结构适配,更好激发消费潜能。

【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